《水泥基耐磨材料應用技術規程》YB/T 4279-2012
《工業構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JG/T 270-2010
《地面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漿》JC/T 985-2017
《修補砂漿》JC 2381-2016
《自流平地面工程技術標準》JGJ/T 175-2018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2011
《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 50164-2011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
?
《水泥基耐磨材料應用技術規程》YB/T 4279-2012
2.0.1 ?水泥基耐磨材料 cement based wear resisting material
以水泥為主要膠凝材料,輔以耐磨組分、級配合理的耐磨骨料以及必要的化學添加劑,經工業化生產配制而成的特種干混材料。
2.0.2 ?磨損介質 abrasive material
給構筑物表面造成磨損破壞的物料,可以為粉狀物料、粒狀物料、塊狀物料,也可以為液體中的物料。
2.0.3 ?輕度磨損構筑物 lightly abrasive structure
磨損介質為粉狀或粒狀,介質容重不大于15kN/m3,或粒狀介質容重介于15~30kN/m3但粒徑不大于10mm的下料倉、礦槽或儲倉。
2.0.4 ?重度磨損構筑物 heavily abrasive structure
磨損介質的容重介于15~30kN/m2,粒徑介于10~100mm的下料倉、礦槽或儲倉。
2.0.5 ?界面處理劑 interface treating agent
涂抹在混凝土基層或鋼板基層表面,起到提高水泥基耐磨層與基層之間的粘結力,或同時起到增加耐磨層抗沖擊性的材料。
3.0.1 ?工業建筑中的沖渣溝、儲倉、礦槽、下料倉等構筑物表面可采用水泥基耐磨材料作為耐磨面層。
5.0.1 ?選擇水泥基耐磨材料的類型應根據磨損介質對構筑物內表層的沖擊磨損程度。
5.0.2 ?水泥基耐磨層的厚度宜符合下表的規定
分類 | 沖渣溝、輕度磨損構筑物 | 重度磨損構筑物 |
水泥基耐磨材料類型 | WRⅠ型或WRⅡ型 | WRⅠ型 |
一般磨損區 | 30-50 | 40-60 |
嚴重磨損區 | 50-70 | 60-80 |
5.0.3 ?水泥基耐磨材料的基層應為混凝土結構或鋼板,當基層為混凝土時,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5.0.4 ?水泥基耐磨層中應鋪設雙向鋼筋加強網片,加強網片的直徑和間距應根據構筑物分類、磨損分區和溫度應力確定。
6.1.3 ?按照設計要求在基層上埋設加強筋,設置鋼筋加強網片,并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對于混凝土基層,表面應充分潤濕,施工前清除積水。
6.1.3 ?基層的粗糙程度、完好程度、潔凈程度對耐磨層與基層之間的粘結強度至關重要。耐磨層與基層之間的粘結主要是通過顆粒之間的化學力、機械力、摩擦力。面層越粗糙,粘結力就越大,抵抗剪切破壞的能力就越強。為防止拉筋下面出現空鼓,植筋深度、大小應統一,拉筋應直,拉筋的每個交叉點必須與植筋點焊接。
6.3.1 ?在抹壓水泥基耐磨材料前,應按照設計要求在基層表面均勻涂刷界面處理劑。
6.3.2 ?在界面處理劑干燥前,分層抹壓水泥基耐磨材料,每一層的抹壓厚度不宜超過30mm,前一層的表面應保持粗糙,指觸表干后盡快抹壓下一層,每層均應用力壓實。最后一層抹壓完畢后,在終凝前進行壓光處理。
6.3.2 ?每次抹壓厚度不宜超過30mm,以便能夠壓實。前一層的表面保持粗糙,以增加結合力。同時抹壓下一層的時機應在上一層指觸表干后,此時上一層有一定塑性,同時具有承載下一層料的能力,在垂直壁施工時不會發生抹壓料坍落的情況。壓光找平工序是影響水泥基耐磨材料使用壽命的重要工序。施工時應隨時用靠尺檢查平整度。抹壓宜按下列工藝進行:第一遍抹壓至出漿為止,待初凝后進行第二遍抹壓至表面平整、光滑。在終凝前進行第三遍壓光,將第二遍抹壓時留下的抹紋壓平、壓實、壓光。
7.1.2 ?水泥基耐磨材料的性能指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工業構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JG/T 270的有關規定
?
《工業構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JG/T 270-2010
3.1 ?水泥基耐磨材料 cement based wear resisting material
水泥基耐磨材料是以水泥為主要膠凝材料,輔以耐磨組分、級配合理的耐磨骨料以及外加劑,經工廠化生產的特種干混材料。
3.2 ?耐磨損失量wear loss
材料在特定條件下,表面被磨耗的程度。以單位面積質量損失量表示這一性能指標。
4 ?分類、標記
工業構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按耐磨損失量分為WRⅠ型和WRⅡ型。
試驗項目(28d) | WRⅠ | WRⅡ型 |
耐磨損失量(kg/m) ≤ | 0.8 | 1.2 |
抗壓強度(MPa) ≥ | 60 | 50 |
6.3 ?耐磨損失量
應按《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 E30-2005的規定進行。試件尺寸為150mm×150mm×30mm。
6.4 ?抗壓強度
應按《建筑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標準》JGJ/T 70-2009的規定進行。
【解讀】冶金行業料倉等區域用的水泥基耐磨面層材料屬于建筑砂漿,其強度檢測方法執行標準JGJ/T 70-2009。
?
《地面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漿》JC/T 985-2017
3.1 ?地面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漿 cementitious self-levelling compound for floor
由水泥基膠凝材料、細骨料、填料及添加劑等組成,與水攪拌后具有流動性或稍加輔助性鋪攤就能流動找平的地面用材料。
抗壓強度與抗折強度的試驗按GB/T 17671-1999規定進行。
耐磨試驗按《陶瓷磚試驗方法第6部分:無釉磚耐磨深度的測定》GB/T 3810.6-2016規定進行。
?
《修補砂漿》JC 2381-2016
3.1 ?修補砂漿 repairing mortar
由水泥、礦物摻合料、細骨料、添加劑等按適當比例組成,使用時需與一定比例的水或者其他液料攪拌均勻,用干構筑物及建筑物修補的水泥砂漿。
4.1.1 ?按照產品變形能力分類:柔性修補砂漿(F)和剛性修補砂漿(R)。
4.1.2 ?按照產品功能分類:普通型(N)、防水型(W)、耐腐蝕型(C)、耐磨型(A)、快凝型(Q)和自密實型(S)。
7.5.11 ?耐磨性
按JC/T 985-2017中規定的試驗方法測定28d的耐磨性。
?
《自流平地面工程技術標準》JGJ/T 175-2018
類型 | 適用場合 | 施工厚度mm | 基層要求 |
面層水泥基自流平系統 | 輕載/中載 | ≥5.0 | 抗壓強度≥25MPa 表面抗拉強度≥1.0MPa |
墊層水泥基自流平系統 | 輕載/中載 | ≥3.0 | 抗壓強度≥20MPa 表面抗拉強度≥1.0MPa |
B.0.1 ?水泥基自流平地面面層耐磨性現場檢測時應在地面施工完成后28d進行,樹脂自流平地面和樹脂水泥復合砂漿自流平地面面層耐磨性檢測應在地面施工完成后7d進行。
B.0.2?現場檢測耐磨性時測試區域面積至少應為500mm×500mm。
B.0.3 耐磨性現場檢測應采用下列器具:
1)耐磨儀:由支架、電機、配重和3個鋼制滾輪組成,配重質量合計65kg,均勻加載在滾輪上;滾輪直徑為76mm,輪寬為20mm,表面維氏硬度應不小于735HV,滾輪間隔距離應相等,在水平表面內沿著直徑為225mm的圓做圓周運動,運動軌跡如圖B.0.3-1所示,轉速為(180±15)r/min;
2)記號模板:記號模板尺寸如圖B.0.3-2所示,內圈均勻分布8個孔,外圈均勻分布16個孔;
3)測量儀:精確至0.01mm,由三腳架和百分表組成,三腳架用于固定百分表。
【解讀】水泥基耐磨材料、水泥基自流平砂漿和修補砂漿的耐磨性檢測分別采用三種不同的標準:GB/T 16925,GB/T 3810和JGJ/T 175。
?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2011
2.0.1 ?混凝土結構 concrete structure
以混凝土為主制成的結構,包括素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按施工方法可分為現澆混凝土結構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
2.0.2??現澆混凝土結構 cast-in-situ concrete structure
在現場原位支模并整體澆筑而成的混凝土結構,簡稱現澆結構。
2.0.3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預制混凝土構件或部件裝配、連接而成的混凝土結構,簡稱裝配式結構。
2.0.4??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混凝土拌合物滿足施工操作要求及保證混凝土均勻密實應具備的特性,主要包括流動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簡稱混凝土工作性。
2.0.5 ?自密實混凝土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無需外力振搗,能夠在自重作用下流動并密實的混凝土。
3.3.8 ?施工中為各種檢驗目的所制作的試件應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試件均應及時進行唯一性標識;
2)混凝土試件的抽樣方法、抽樣地點、抽樣數量、養護條件、試驗齡期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 50107等的有關規定;混凝土試件的制作要求、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 50081等的有關規定;
8.1.3 ?混凝土運輸、輸送、澆筑過程中嚴禁加水;混凝土運輸、輸送、澆筑過程中散落的混凝土嚴禁用于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澆筑。
8.3.1 ?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模板內或墊層上的雜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墊層、模板上應灑水濕潤;現場環境溫度高于35℃時,宜對金屬模板進行灑水降溫;灑水后不得留有積水。
8.3.2??混凝土澆筑應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密實性?;炷烈艘淮芜B續澆筑。
8.4.1??混凝土振搗應能使模板內各個部位混凝土密實、均勻,不應漏振、欠振、過振。
8.4.2??混凝土振搗應采用插入式振動棒、平板振動器或附著振動器,必要時可采用人工輔助振搗。
8.5.1 ?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保濕養護,保濕養護可采用灑水、覆蓋、噴涂養護劑等方式。養護方式應根據現場條件、環境溫濕度、構件特點、技術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確定。
8.5.1 ?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縮和干燥收縮較大,易于造成混凝土開裂?;炷琉B護是補充水分或降低失水速率,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確保達到混凝土各項力學性能指標的重要措施。在混凝土初凝、終凝抹面處理后,應及時進行養護工作?;炷两K凝后至養護開始的時間間隔應盡可能縮短,以保證混凝土養護所需的濕度以及對混凝土進行溫度控制。覆蓋養護可采用塑料薄膜、麻袋、草簾等進行覆蓋;噴涂養護劑養護是通過養護液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層,以達到混凝土保濕目的。灑水、覆蓋、噴涂養護劑等養護方式可單獨使用,也可同時使用,采用何種養護方式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8.5.2 ?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1)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應少于7d;采用其他品種水泥時,養護時間應根據水泥性能確定;
2)采用緩凝型外加劑、大摻量礦物摻合料配制的混凝土,不應少于14d;
3)抗滲混凝土、強度等級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應少于14d;
4)后澆帶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應少于14d;
5)地下室底層墻、柱和上部結構首層墻、柱,宜適當增加養護時間;
6)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時間應根據施工方案確定。
8.5.3 ?灑水養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1)灑水養護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蓋麻袋或草簾后進行,也可采用直接灑水、蓄水等養護方式;灑水養護應保證混凝土表面處于濕潤狀態;
2)灑水養護用水應符合本規范第7.2.9條的規定;
3)當日最低溫度低于5℃時,不應采用灑水養護。
8.5.4 ?覆蓋養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1)覆蓋養護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蓋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簾進行;
2)塑料薄膜應緊貼混凝土裸露表面,塑料薄膜內應保持有凝結水;
3)覆蓋物應嚴密,覆蓋物的層數應按施工方案確定。
8.5.4 ?本條對覆蓋養護作了規定。
1)對養護環境溫度有特殊要求或灑水養護有困難的結構構件,可采用覆蓋養護方式。對結構構件養護過程有溫差要求時,通常采用覆蓋養護方式。覆蓋養護應及時,應盡量減少混凝土裸露時間,防止水分蒸發。
2)覆蓋養護的原理是通過混凝土的自然溫升在塑料薄膜內產生凝結水,從而達到濕潤養護的目的。在覆蓋養護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塑料薄膜內的凝結水,確?;炷谅懵侗砻嫣幱跐駶櫊顟B。
3)每層覆蓋物都應嚴密,要求覆蓋物相互搭接不小于100mm。覆蓋物層數的確定應綜合考慮環境因素以及混凝土溫差控制要求。
?
《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 50164-2011
6.7.1 ?生產和施工單位應根據結構、構件或制品情況、環境條件、原材料情況以及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等,提出施工養護方案或生產養護制度,并應嚴格執行。
6.7.1??混凝土養護是水泥水化及混凝土硬化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混凝土養護不好往往會前功盡棄。在工程中,制訂施工養護方案或生產養護制度應作為必不可少的規定,并應有實施過程的養護記錄,供存檔備案。
6.7.2??混凝土施工可采用澆水、覆蓋保濕、噴涂養護劑、冬季蓄熱養護等方法進行養護;混凝土構件或制品廠生產可采用蒸汽養護、濕熱養護或潮濕自然養護等方法進行養護。選擇的養護方法應滿足施工養護方案或生產養護制度的要求。
6.7.2 ?養護應同時注意濕度和溫度,原則是:濕度要充分,溫度應適宜。
6.7.3 ?采用塑料薄膜覆蓋養護時,混凝土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應保持膜內有凝結水;采用養護劑養護時,應通過試驗檢驗養護劑的保濕效果。
6.7.3??混凝土成型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可以預防混凝土早期失水和被風吹,是比較好的養護措施。對于難以潮濕覆蓋的結構立面混凝土等,可采用養護劑進行養護,但養護效果應通過試驗驗證。
6.7.4 ?對于混凝土澆筑面,尤其是平面結構,宜邊澆筑成型邊采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濕。
6.7.4 ?本規定可有效減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損失,有利于混凝土表面裂縫的控制。
【解讀】混凝土澆筑后及時進行保濕養護是減少出現龜裂紋和裂縫、提升強度的有效手段,對于表觀要求較高的場景,最好用土工布覆蓋,灑水養護。
?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
樓地面應平整、耐磨、防滑、耐撞擊、易于清潔,滿足使用要求;
樓地面面層厚度表6.2.3中規定:
面層名稱 | 強度等級或配合比 | 厚度(mm) |
混凝土 | ≥C20 | ≥60 |
細石混凝土 | ≥C20 | ≥35 |
水泥砂漿 | 1:(1-2) | 20 |
現制水磨石 | 1:(2-3) | 25-30 |
水泥基自流平 |
| 6-8 |
【解讀】不同的部門和標準組織制定的技術規范存在一定的差異,實際工程中,為保證工程質量,標準就高不就低。